关于古道
联系我们

地址:中国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写字楼1座614-616

Tel:+86-10-65051177

Fax:+86-10-65058988

E-mail:soongs@soongsart.com

 
您的位置:首页 >> 相关新闻 >> 行业新闻

中國瓷器歷代名窯—南方篇(二)

福建省

1

在今福建建陽縣,故名。晚唐、五代燒青瓷,宋代以燒黑瓷為主,兼燒白瓷和青瓷。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,所制供飲茶用的"兔毫盞"最受人歡迎,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,元以後黑釉器停燒。其黑釉茶盞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胎體厚重堅致,胎色紫黑。

(2)釉色黑而潤澤,器內外施釉,底部露胎;釉汁垂流厚掛,有的凝聚成滴珠狀。釉面呈現黃色或褐黃色的細毛狀花紋,俗稱“兔毫盞”。

(3)產品多為碗盞類,造型口大足小,形如漏斗。有敞口和弇口二種,以弇為多。

(4)底足為淺圈足,可見旋坯紋。

(5)有的瓷器底足內有“進琖”、“供禦”等字,是朝廷貢品。


2 德化

在今福建德化縣,故名。創燒于宋代,宋元時期燒青白瓷,明代盛燒白瓷,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,除燒白瓷外,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。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,主要以刻花、蓖劃紋裝飾。器物中盒子多見,式樣有圓式、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,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。

(2)明代白瓷胎質緻密,透光度極好。釉面為純白色,色澤光潤明亮,迎光透視下,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,故被稱為“ 豬油白”、“象牙白”。

(3)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,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。

(4)白瓷產品有爵杯、梅花杯、掀爐、瓶、壺、碗、洗及瓷塑等。一般來說,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,清代以生產碗、壺等日用器物為主。

(5)德化瓷塑極為著名,白瓷觀音、達摩等塑像,胎釉渾然一體,不僅面部刻劃細膩,衣紋深而洗練,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。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、張壽山、林朝景等人的印記。

(6)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徵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,圖案花紋除花卉、山石外,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。

 

3同安

在今福建同安縣,故名。創燒與唐代,宋元時期鼎盛,以燒青瓷為主,兼燒青白瓷。同安青瓷,日本人稱為"珠光青瓷"。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胎體較厚重,胎色有灰黃、灰白、粉黃多種。 

(2)釉色青黃或灰黃,尤其宋代,釉色偏黃。 

(3)產品以盤、碗為主,還有瓶、罐、爐等。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為主,無紋飾。宋代青瓷在盤、碗等器的裡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,器外刻複綫裝飾,碗心多有凹入的圓窩,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。爐分兩式,其一敞口,下部浮雕蓮瓣紋,下承以撇足座;其二直筒形,圈足,爐身刻劃蓮瓣紋。瓶口多下折,瓶身劃複綫紋。元代青瓷盤心印陰紋雙魚。

(4)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,碗心多有一個小圓窩,瓶罐的外壁多刻劃由細線 條複綫交叉的斜十字形紋。


3泉州

在今福建泉州市,故名。共發現碗窯鄉、磁灶、童子山等窯址十一處,主要燒青白瓷、青瓷和黑瓷,時代均在宋元時期。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青白瓷產品以碗、盤、洗為主。碗外壁多刻蓮瓣紋。盤類以折沿大盤居多,盤心留有疊燒粘結的條形支具痕。洗類器皿胎薄釉潤,採用覆燒法,口邊無釉,與景德鎮同類器物相比,口緣較厚;器內心印有花卉紋飾。

(2)青瓷產品中的壺胎較薄,器形很小,與其它地區不同。

(3)黑瓷產品以碗為主,兼燒長流曲柄壺。另有黑釉、綠釉軍持,主要外銷菲律賓等國。

(4)童子山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,有直口與折沿兩種造型,器內多畫折枝花卉紋,有寫壽山福海或其它詩句的。日本福岡曾出土該窯所燒制的彩繪盆。


4安溪

在今福建安溪縣,故名。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,明清燒青花和紅綠彩瓷。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青白瓷產品有各式盤、碗、瓶、壺、盒子、軍持等。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狀的,也有外印重疊菊瓣紋,內刻纏枝花卉的。盒子有大小各種式樣,盒外多模印紋樣,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紋,印紋線條比德化窯同類產品粗。軍持胎較厚,腹部比較飽滿,有的在器身堆貼烏龜並施醬褐彩,是其特色。

(2)明代青花產品,有在盤心寫"一葉得秋意,新春再芳菲"詩句的;青花盤的圈足多有粘砂。明末清初有紅綠彩繪花卉紋碗產品。


5南安

在福建南安縣,因名。為宋代窯場,有窯址近五十處。主要燒造青瓷和青白瓷。器形以盤、碗等日用器皿居多。青白瓷碗多由碗裡刻花或蓖劃紋飾。胎質細潔,緻密。


6崇安

在今福建崇安,故名。已發現窯址十一處,屬宋代者八處。 因距建陽較近,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,造型與建窯相似;燒 青白瓷者發現兩處,出土器物有盤、碗、杯、碟、洗及盒,品質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。因地鄰江西,青白瓷受景德鎮、南豐 兩窯一定影響。


7福清

在今福建福清,故名。是閩東沿漲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。 五十年代在縣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,均燒青釉刻花 筐點紋及黑瓷兩類器物,風格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物基本屬於同一類型。


8光澤窯

在今福建光澤,故名。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, 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,青白瓷數量多胎潔白,造型多種多 樣,裝飾僅印花一種,紋飾題材有雙鳳、飛鶴、蝴蝶、雙魚、水藻及花卉,釉色有的偏灰,有的偏黃;黑瓷多為各式茶盞, 有兔毫與醬斑,但為數不多。


9連江

在今福建連江,故名。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。 建國初在浦口、魁岐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。浦口鎮所屬井頭裡、 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鈞燒青白瓷,有精粗之分,精者為白胎,數量較少,粗者釉偏灰。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,碗裡 飾以刻花篦劃紋,碗外刻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,胎釉紋飾均很相似。


10閩清

在今福建閩清,故名。燒瓷于宋元兩代,共發現遺址四處, 專燒青白瓷,胎質堅細,造型多樣,紋飾較豐富,釉呈淺灰色, 青的色調少,有福建地區特色。


11莆田窯

在今福建莆田,故名。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。


12浦城

在今福建浦城,故名。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。 共發現窯址兩處:一在碗窯背,燒青瓷,遺物以碗最 多,瓶、罐等器少量發現,有雙耳活環扁瓶,瓶身兩面印福壽字,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 量燒制,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;一在大口村,以青 白瓷為主,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。


12仙遊

在今福建仙遊,故名。窯址於1953年發現,遺留有青瓷、 青白瓷及黑瓷標本,屬宋代瓷窯。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 《興化府志》之卷十二:“近仙游縣萬善裡潭邊有青瓷窯,燒造成器皿頗佳;……北洋澄林有瓷窯燒粗碗碟”。


浙江省


1

在今浙江溫州一帶,漢代已燒造原始瓷器,至唐宋時期成為浙江境內僅次於越窯的青瓷瓷窯。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瓷胎呈色較白,白中略帶灰白。三國西晉時胎質較粗,坯體沒有完全燒結,到了東晉,胎質細膩,有很大提高。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。

(2)三國兩晉時釉色淡青,透明度較高,亦有少量青黃色和青綠色。南朝時釉色普遍泛黃,開冰裂紋,胎釉結合不好,易剝落。唐代早、中期釉色呈現黃或淡黃色。晚唐至宋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,胎釉結合緊密,少有剝釉現象。

(3)陶瓷品種和造型大多與越窯相同,但也有特色產品,例如,東晉時期的牛形燈、褐彩蓋罐和五聯罐等,而三足洗、槅、獅形燭臺、蛙形水盂及隨葬的明器極少生產。唐代撇品璧形底碗,腹壁作45度傾斜,較越窯為高。五代北宋的印盒,造型趨於寬和扁。

(4)裝飾比較簡單,常見的有弦紋、蓮瓣紋和褐彩,其中褐彩頗有特色,普遍使用于東晉至南朝的瓷器上,特別是那種繪長條形的紋飾,起筆細,收筆粗,為其它瓷窯所不見。唐宋時期紋飾簡樸,不見繁縟的刻劃花,這與北宋時的越窯不同。


2余杭

在今浙江余杭,故名。是繼德清窯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。 窯址共發現兩處,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;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,有大中小三種形式,當時產量較大。


3鄞縣

在今浙江鄞縣,故名。已發現小白市、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, 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,燒瓷在東晉、南朝時期;另兩處均為五代、北宋時期。造型、紋飾及支燒方法與余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, 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。


4龍泉

在今浙江龍泉縣,故名。創燒於北宋早期,南宋晚期進入鼎盛階段,到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,以燒青瓷聞名於世。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:

(1)北宋時施石灰釉,釉層薄而透明,光澤較強。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,施淡青釉,器物以盤、碗、壺為主、盆、罐等少見。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,釉色青黃;裝飾普遍使用刻花,輔以篦點或篦劃紋,此外還有團花、波浪、蕉葉紋等紋飾。盤、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,內填篦紋,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。瓶、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。圖案花紋一般對稱。

(2)南宋以後施石灰堿釉,釉層厚,柔和淡雅。南宋胎色白,深中泛灰。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,出現了鼎式爐、八卦爐、奩式爐、渣鬥、盆、塑象、膽式瓶,龍虎紋瓶、五管瓶等等,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,瓶上部的豎管, 三至七管都有,以五管多見。碗、盤器底較厚,挖足一般很淺,圈足寬矮,外底露胎。裝飾以刻劃花為主,線條花口五出,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,碗內刻雲紋的較多,也有內劃“S”形紋飾的,碗心印陰文“金玉滿堂”或“河濱遺範”四字的也較多見。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,在盤、碗的外壁較多使用,至南宋晚期,蓮瓣紋變得短而寬,互相緊靠 ,瓣中脈線突起。

(3)南宋晚期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。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,釉色白中泛青,釉層豐厚柔和,以粉青、梅子青釉最佳,足底露胎處呈紫色,俗稱"朱砂底"。器物造型除碗、盤、碟、水盂、香爐等,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,如鬲、觚、琮等器。紋飾以蓮瓣、弦紋為主,南宋末出現雙魚、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。黑胎青瓷胎薄釉厚,胎色灰黑,俗稱"鐵骨".釉色青,多紋片,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,呈紫褐,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,俗稱"紫口鐵足"。器形以瓶、爐、尊、洗、筆筒、燈為主,紋飾少見,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。

(4)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,胎體厚重。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,釉色青中泛黃。仿古器物少見,新創器型 有高足杯、菱口盤、環耳瓶、鳳尾尊、荷 葉蓋罐等等,高足杯足較短,上下大小基本一致,元竹節裝飾,足內空心且較深。裝飾採用劃、刻、印、貼、鏤、堆等多種方法,以劃花為主,劃花紋粗略,線條奔放,並出現了褐色點彩。器物普遍飾有花紋,紋飾題材以雲龍、飛鳳、雙魚、八仙、八卦、梅、菊、馬上封侯等多見。此外,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。盤、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,排列較疏,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,不同於南宋。盤、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,有的深過外牆壁,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,露胎泛紅 ,中心有釉。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,中心有乳丁狀凸起。

(5)明代製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,但趨於粗糙。胎較粗,釉色青灰,釉薄而 透明,光澤較強,盤、碗器底一般不施釉,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的。器物以高足杯、菊瓣紋碗、玉壺春瓶、執壺、蓋罐多見,高足杯的足較高,有竹節裝飾,一節或多節,挖足粗率且較淺。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、福、壽、金玉滿堂等字。 

(6)從裝燒方法認識各時期器底特點:

  1. 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,器底留有托珠痕。

  2. 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,足端無釉.碗、盤底較厚,與此裝燒方法有關。

  3. 南宋晚期至元中期採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,足端無釉,普遍為"朱砂底"。

  4. 元代中期以後採用盂形墊具,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,中心有釉,似澀圈。

  5. 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,外底無釉。


5

宋室南渡後,在臨安(今杭州)另立新官窯,先置修內司官窯,後立郊壇下官窯,修內司窯址迄今尚未發現,現已確認的只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,專燒青瓷。其特徵和堅定要領是:

(1)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,胎質較松,呈紫灰色。

(2)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,通體滿釉,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。

(3)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,釉多開片不透明,釉色以粉青為主,也有淡黃和青灰色,紋飾少見,有紫口鐵足現象。

(4)器形有碗、盤、洗和各式瓶、爐等,仿古銅、玉器造型較多見。


6武義

在今浙江武義,故名。文獻未見記載,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 青瓷窯址數十處,絕大部分均屬宋代,燒瓷以碗較多,碗裡多刻花蓖點紋裝飾,外部刻複綫紋,這類碗盛行于宋元時期,在浙閩 瓷窯發現最多。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,器裡中心多印陰紋花卉,偶有帶八思巴文者,為數不多。


7西山

在浙江溫州西山,故名。燒造時代五代、 北宋、青瓷。胎色灰或淡青白色,質較細膩。釉層肥厚,以淡青為主,少數開片。裝飾以刻劃蓮瓣紋為主。


8吳興

在浙江吳興,故名。為東晉唐宋瓷窯,胎色呈灰白,器物以平底居多。青釉釉色內呈黃色,有的在釉上加褐色,釉有開片。


9象山

在今浙江象山,故名。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,似定窯瓷器而粗; 經查,判明唐已燒青瓷。遺址面積不大,遺留標本不多,所燒以盤碗為主,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、吳興、余姚等窯相同,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。


10紹興富盛

因窯址在浙江省紹興縣富盛而名。是戰國時 期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窯合燒的窯場,這類窯 場分佈在紹興市、肖山市一帶。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雖同燒一窯,但產品迥然不同。陶器質地粗 糙,一般都燒制容量較大的罐、壇一類貯盛器; 原始青瓷則胎質細膩,白中泛黃,器形多為碗、 盤、缽等飲食器。器物造型有自己獨特風格,如碗、缽灑盅等大宗產品。給人以輕巧的感覺;鼎多取銅器形式。器形規整,器壁厚薄均勻,器內 底有細密的螺旋紋,器外底有切割線痕,說明系 用陶車位坯成形。紋飾多為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。


11黃岩

在浙江省黃岩市而名。時代從東漢到唐宋都有發現,以青瓷為主。


12紹興

在今浙江紹興,故名。已發現窯址兩處: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, 時代屬春秋戰國,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,器裡有螺旋紋,是浙江早期窯址之一;一在下蒲西一帶,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,具有吳、西晉時期特徵。


13蕭山

地在浙江省蕭山市,故名。燒造時代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東晉。東晉窯址於1954年發現,以燒造青瓷為主。胎色灰,碗盤為平底足有支燒痕。器物以盆、碗、盂等大口器為多。此外有天雞壺、四耳雙鋪百銜環壺、燈和盞等。盆、盂、碗的口沿上,有排列整齊的褐色斑點,是其特徵。


14麗水

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。屬龍泉窯系統,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餘處。主要燒造年代為元代。瓷質較粗。釉有青釉、灰青釉、黑釉。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。從出土的龍泉釉盤,碗一類器物中,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書“八思巴”文。元瓷帶"八思巴"文字的目前共發現四處,即龍泉縣二處,廣東南海窯一處,麗水窯一處。龍泉縣出土的為陰文小字,多印於花卉紋飾之中;麗水窯的則在碗的中心印陰文大字;而南海窯的則是圖章款,有長方形、方形、銀錠形三種,文字有"八思巴"三字的,也有三個中的一字或二字的。


15泰順

在今浙江泰順,故名。燒青白瓷,複燒窯具口大底小,是完整的整體,裝坯時先裝小器,依大小可裝九件,上面一件口徑最大。所燒器物釉色偏灰,器裡有簡練的刻花紋飾。


16慈溪

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,故名。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, 與余姚毗鄰。產品以壺灰較多,壺有多種式樣,腹部多有刻花與劃花裝飾,肩部多帶雙系,系面也有多種紋飾;釉色多呈青灰,色調特殊,但瓷質鬆脆易破。


17東陽

在今浙江東陽,故名。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,七十年代後期又續有發現。始燒于唐而終於宋,其地屬婺州,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。


18寧波

在今浙江寧波,故名。已發現郭堂嶴、雲湖及小洞嶴三處窯址, 以郭堂嶴窯燒瓷歷史最早,東漢後期即燒青窯、黑瓷,與上虞、小仙壇窯近似。雲湖與郭堂嶴隔嶺相望,燒瓷始于東晉終於南朝,以青瓷為主,有少量褐釉。小洞嶴窯標本具唐代特徵,以碗為主,光素無紋者多,少數印有雙魚紋;有於碗口裡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 者,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。


19

宋代五大名窯之一。南宋時有兄弟二人,各主一窯,史所燒者曰“哥窯”, 弟者曰“弟窯”。兩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嘉靖四十年(1561)《浙江通志》: “相傳舊有章生一、生二兄弟,二人未詳何時人,主琉田窯造青器,粹美冠 絕當世。兄曰哥窯,弟曰生二窯。”此後有關兩窯的著錄漸多,均源於此。 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,釉開片形如冰裂,紋片呈黃黑二色,因有金絲鐵線之稱。傳世品較多,多收藏於故宮博物院。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,迄未 發現傳世哥窯標本,哥窯是否屬於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於證實。


20江山

在浙江江山境內,故名。瓷器燒制于宋至明代。燒青白瓷,兼燒青釉和少量黑釉製品。宋、元時期燒制的青白瓷,造型、紋飾與江西產品相近,較多的是劃花碗,胎較厚重,釉色偏灰。其次有印折枝花菊瓣盒、三獸足八卦爐、花口瓶、盤、壺。青釉製品有光素、劃花及珠光青瓷碗;還有器內刮釉疊燒的盤,盤的胎體薄而脆。黑釉器物有碗、瓶、罐,部分碗有灰白口。


21上虞

在今浙江上虞,故名。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,是國內發 現窯址最多的縣。燒瓷自東漢迄于宋。東漢小仙壇窯址出土標 本,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,當時除燒青瓷外,還燒黑瓷。三國、兩晉、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,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 紀年銘文的瓷器。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,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 余姚、寧波、鄞縣等窯關係密切,造型、紋飾有共同點,同屬以余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;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器,絕大部分都取給於這些瓷窯。


22臨海

在今浙江臨海,故名。共發現窯址兩處,均燒青瓷,一在五孔嶴,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,所燒瓷器以碗為主;一在許市,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,器物胎薄,釉色青綠,有雕鏤極精的香薰,屬越窯系。


23秘色

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窯。秘色之名始見 于晚唐徐寅的《貢余秘色茶盞詩》,唐人對此未加注釋;南宋趙德麟《侯鯖錄》釋為:“今之秘色瓷器,世言錢氏有國,越州燒進,為供奉之物,不得臣庶用之,故雲秘色。”

京ICP备11024091号-1